查看原文
其他

26年“小龙虾节”背后的影视江湖

一起拍电影编辑部 一起拍电影 2019-09-06


作者 / 嘉栖


对于国内影视人而言,六月是属于上海的。

 

第25届上海电视节昨日已开幕,正式奏响了2019年上海国际影视节的序曲。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即将于6月15日拉开大幕。

 

为期半个月的影视盛典,使国内以北京为中心的影视圈无形之中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南下”迁徙运动。在这期间,影视人们忙碌赶场,谈笑风生,其中尤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时日最为瞩目。

 


作为国内唯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内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一方面,对于影迷而言,上海国际电影节华丽的展映片单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另一方面,对于业界人士来说,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了国内电影人每年一聚的江湖庙堂。黄浦江畔小龙虾宴,影视之夜觥筹交错,共同构成了电影节之外的浮世绘。

 

事实上,从1993年举办首届到如今的22届,二十六年的征程恰巧也是国产电影市场逐步开放直至壮大的历程。因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历史流变也正应对着国产电影市场商业化的发展。

 

只不过,相对于其国内影响力,关于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影响力”与奖项含金量不足的诟病也一直存在着。那么,走到二十二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究竟该如何平衡它的多元化个性,并在众人期待之下完成它的国际身份构建?

 

 

  奖项之内:从3部到12部,

国产影片数量增多、渐趋商业化

 

1993年,彼时离第一部进入内地市场的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上映还有一年,而影响了此后国产电影市场发展的《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即“3号文件”刚刚发布。

 

那一年,国产电影年度总票房只有13亿元。而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就在那一年诞生,共有33个国家与地区167部影片报名参展参赛。

 

2018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影片报名参展参赛。而那一年,国产电影总票房突破600亿大关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也走到了第22届。在这个过程中,上影节经历了从原先的两年一届调整为每年6月举办(第五届开始);而从第七届起,设立亚洲新人奖评选,扶持新人成长;第九届,国际评委会主席第一次由国外电影大师担任;第十届开始,设立电影创投会;第18届起,创办互联网影视系列新项目。

 

与此同时,国产电影市场也经历了从统购统销到面向市场的产业化改革,电影票房从10亿级到600亿级别的飞跃。不难发现,上影节与电影市场,在历史的长河里平行而上,互为见证。

 

这点,或许从国产影片在上影节的表现,以及开幕式影片的变化可见端倪。(为了突出上影节的地域特点,把优秀的国产电影推到台前,选择国产影片作为开幕影片成了上影节不成文的规定;而每年有国产影片入围金爵奖,也是另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从上表可以看到,从93年举办至今,国产影片在上影节“露脸”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15年开始,包括金爵奖、亚洲新人奖在内的总入围国产影片数量在10部以上,相比过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不难发现这其中所受到的当年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2015年前后,正是国产电影市场高速发展的顶峰。

 

具体来说,入围金爵奖的影片相对而言类型更加多样化,既有像早期冯小宁导演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这样的战争三部曲,也有像田壮壮导演的《吴清源》这样的传记片,如《烈日灼心》《追凶者也》这样的商业类型片,也不乏《皮绳上的魂》《阿拉姜色》等偏文艺气质影片。

 

 

而入围亚洲新人奖的影片(包括入围男女主演的),其中不乏后来为大众所熟知的《战狼》《唐人街探案》《缝纫机乐队》等商业气质浓厚的影片,也有如《黑处有什么》《少年巴比伦》这样的导演处女作。

 

以今年为例,入围金爵奖的三部影片,《拂乡心》《春潮》都属于剧情片,而《铤而走险》则属于犯罪类型片。值得一提的是,三部影片背后也已有资本预定。尤其是无限自在、麦特等老牌营销公司的参与,让这几部影片也更具商业看点。

 

 

从开幕式影片看,今年是首次采用双片开幕的形式,由管虎执导的《八佰》以及章家瑞执导的《穿越时空的呼唤》共同担任。

 

 

而从早期的《蓝色爱情》到如今的《八佰》,可以看到开幕影片似乎也越来越和当年的市场潮流相呼应。比如去年的开幕片《动物世界》也是当时暑期档热门影片之一。而早在2012年的时候,当年的大热门影片《画皮2》就已经登上开幕片之位。

 

相对于入围奖项的影片,开幕式影片在选择上似乎更走在国产电影商业化潮流之先

 

 

 奖项之外:影迷抢票

 电影人“龙虾节”聚会

 

如果说,从国产影片在上影节入围的表现可见其二十多年来与潮流相趋同的发展脉络,那么,在奖项之外,更可见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发展过程中被文化和市场所赋予的越来越多的身份标签

 

一方面,对于影迷来说,随着国产电影市场的扩大,以及外来影片片单的增多,上海电影节名副其实成为了影迷们的“抢票节”

 

 

这点,似乎和国内的另一大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不相上下。不过,得益于非官方主导,以及在戛纳之后举办的时间福利,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片单往往更具看点

 

以今年为例,就有500余部影片进行展映,其中有297部影片为为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及中国首映。而在6月8日上线开票之时,30分钟出票20万张,也刷新了开票记录。据悉,在当天开票后不久,某二手平台上一张4K修复版的《海上花》就被炒到了2000块钱一张。对比去年2841万的总票房,今年预计还会稳步上升

 

另一方面,对于电影人而言,上海电影节更像是每年难得一聚的武林大会。每到六月,业界各路人马往往拿出浑身解数,齐聚一堂。

 

在这个时候,上影节就成了电影人活动的中心,星光闪耀和忙碌转场是关键词。首当其冲就是红毯秀,尤其是恰巧属于宣传期的剧组,大多会借上海电影节之光,在红毯上造势。

 

 

比如,去年除了入围影片及开闭幕式影片之外,包括《巨齿鲨》《邪不压正》等多部即将上映的影片都有在红毯亮相。而今年,包括《攀登者》《少年的你》《伟大的愿望》等新片也将会在红毯亮相。

 

其次,是大大小小的电影发布会。尤其是在2016年的鼎盛时期,一天有近30场发布会举行。偶尔也会有主创人员身兼几个剧组,来回串场的情况出现。而在这时,行业记者们就成了发布会现场最奔波忙碌的人了。

 

作为每年上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论坛也是上影节不可错过的重头戏。包括王中磊、王长田、于冬等业界大佬,以及李安、姜文、冯小刚等著名导演,免不了奔波于各个论坛,金句频出。诸如“电影公司未来都将给BAT打工”“电影垃圾是因为观众垃圾”等语出惊人的观点,都出自上海电影节。某种程度上,大佬们在上影节各大论坛上的发言,也可作为对当年电影市场的解读

 

同样的,今年我们也将如期在上影节期间举办第三届「权力榜」行业大会暨颁奖典礼,邀约行业专家一同探讨中国影视行业的“新火燎原”之势。(安利一波自家活动,但绝对值得你来哟)

 


因而,常常可见论坛之下各色人员趋之若鹜,其中也不免有鱼龙混杂乱象发生。毕竟,对于很多人而言,上影节也是近距离接触大佬、进行社交的便利场所。

 

除此之外,“电影之夜”更是成为了上海电影节的特色属性标签。大概是“夜上海”太过迷人,六月的黄浦江畔,华灯初上,少不了电影行业的五光十色,亦有不少影视公司举办XX之夜活动,一边做品宣发片单,一边也宴请会友。

 

尤其是在2015、2016年前后,每年都有近二十家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在上影节发布了片单,每家项目少则十来部,多则几十部,让人叹为观止。不过,随着电影市场增速的放缓,从这两年可以看到,这股片单之风也有所降温。

 

而从今年发布的官方活动来看,包括论坛、发布会、电影之夜在内的活动有61场。虽说从整体数量上来看比不上前几年的喧闹劲儿,但对于电影人来说,热闹依旧存在。觥筹交错,杯盏之间仍然在谈论着国产电影市场的点滴。泡沫也罢,希望也好,不变的大概是小龙虾的美味。

 

是的,作为电影之夜美味佳肴菜单之上必不可少的一味,小龙虾备受电影人士喜爱。白天奔波于各大论坛、沙龙,甚至夜晚赶场电影之夜的各路业界人士们,往往在一天忙碌之后,深夜吃着小龙虾,喝着冰啤侃大山,上海电影节也因此被戏称为“小龙虾节”

 

 

比内有余、比外不足

争议伴随特色需凸显

 

事实上,作为国内至今唯一的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其日趋商业化的趋势,还是多元化的身份标签,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内的影响力已经属于领先地位

 

这点,从每年国内都有大半个娱乐圈盛装出席可见一斑。而从各方来宾来看,去年的官方数据显示,有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7072位来宾现场报到注册,媒体注册人员总数为1338人,有293家各国电影机构在电影市场设展,境外展商超过40%。

 

比起4月落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202家市场注册展商,100余人国际嘉宾来说,上海电影节的规模还是更大。而比起其他电影节,由于上影节举办历史更悠久,展映片单更具吸引力,也往往更得“民心”

 


但是,若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之同属A类的戛纳、柏林、威尼斯欧洲三大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是稍逊一筹。因而,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正处于“比内有余,比外不足”的尴尬境地。

 

以去年为例,凭借《星期五的孩子》获得了最佳男演员的泰伊.谢里丹和凭借《塔杜萨克女孩》获得最佳女演员的伊莎贝拉·布莱斯双双缺席颁奖典礼,使场内气氛略显尴尬。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其在某种程度上对国际影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或许,正是为了扳回面子上的一局,今年闭幕式请来了抖森,想来又会收割一波热度。

 

而其实,关于其不够国际化的争议一直存在。从最早期(1到8届)男女主必有中国演员引发的“内定”争议,才有了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吕克·贝松首次担任评委会主席,最佳男女主都由国外演员获得的改变。

 

除此之外,上海国际电影节多年来似乎还没有形成它旗帜鲜明的电影特色。上一次获得金爵奖的影片是哪一部?今年入围的金爵奖影片中,有你期待已久的吗?相信大多数人对此不置可否。

 

不难发现,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上,影迷们包括业界人士都想方设法谋求一张主竞赛影片入场券之时,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观众对于主竞赛影片的兴趣却是乏善可陈,仅有的观影热情也大多奉献给了展映的影片。

 

 

事实上,对于电影节而言,电影才是灵魂,也是特色所在。戛纳的艺术性,柏林的政治性,正是由入围影片的整体风格而逐渐确立

 

在此,即便上海电影节已走过了二十多年,却依然没有形成其独树一帜的风格

 

 

以去年为例,从上表可以看到,入围金爵奖的13部影片,从其IMDB/豆瓣评分来看,大多保持在6—7分的及格以上水准,即便是去年拿到金爵奖最佳影片的《再别天堂》,其IMDB评分只有8分,而国内豆瓣评分为6.6。想来,这离人们印象中的口碑佳作似乎还有一些距离。

 

也正因此,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在电影之外,拥有如此多元化的身份,且在一定程度上盖过了电影本身的风头。

 

而在当下,面对越来越多电影节的竞争和分流,上海国际电影节要想成为真正的A类电影节,必然得做出一些改变和调整。如去年姜文所说,“要么原创,要么把非原创做好”。总而言之,还是得寻找出符合电影节整体气质的特色。否则,在下一个二十年里,很可能只会成为“上海之夜”。





近期热文


暑期档自救指南

排片指导之罪 |中国电影“标签”变迁史

影视院校毕业生求职调查 |国外电影人在中国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