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但是,书籍也还有我们

牧羊少年 NOWNESS现在
2024-09-07

📖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与书籍相伴的那些日子和人,都是怎样的?

98岁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退休三十余年,却仍然会在每天早上七点多,准时出现在前往南京图书馆的公交车上。鱼水交融——他这样形容自己和图书馆的关系。

而距南京两千公里开外的四川甘孜,民风淳朴,景色迷人,近年来因藏族少年丁真而备受瞩目,但鲜有人知,在这里海拔3700多米的塔公草原上,另一位藏族僧人久美建起了一座名为纳朗玛的公益图书馆。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

2022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马爱农,也是《哈利·波特》中文版的主要译者,习惯于在比自己年岁与资格更老的书桌前埋头工作,也习惯于每次翻译中,隐藏起一部分的自我,扮演某一刻的他人……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

2022

在由Bilibili与小河传媒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中,这些纯粹、可爱的读书人,以一种更为真实和动人的方式跃然屏幕之上。借由镜头,我们看见他们更为丰富和立体的灵魂,也得以窥到那些灵感与创造力的来源。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

2022


01

幸好,还有书籍


早在2019年底,这部名为《但是还有书籍》的纪录片一经上线,便收获了极高的播放量与关注度。由演员胡歌担任旁白自然是亮点之一,但如果细究故事本身,这一时代形形色色的读书人,穿梭于字里行间的时光,从堆叠的书籍中汲取的安慰和力量,无数叩击心灵的瞬间……都不能不让观者惊呼和动容。

而时隔两年,这部纪录片的续作上线,延续了第一季的真诚与用心,仍将笔墨倾注于那些可爱可敬的编舟者、创作者、爱书人之上,一如既往展现他们丰沛的精神世界,也为旁人再次点燃起阅读兴趣的火花。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

2022

他们中间,有相对来说更能被众人“看到”的文字工作者,也有精通多国语言却隐于尘世的图书管理员;有执着于丁点细节的漫画家,也有将一本译稿“拖”了七年之久的译者;有在与世隔绝、信仰浓厚的高原,坚守一座图书馆的僧人,也有四点半起床、五点开始写作,一辈子和冷峻的德语文学打交道的垂暮老者。

在这些各异的外在身份之下,都同样饱含着一份对书籍最简单纯粹的热爱。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

2022

然后你会发现,让你为之一颤的并不是这些爱书人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他们如何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又如何被世人认可和知晓,真正让人凝神静听的其实是他们专注于斯的每一个瞬间——指尖翻动古籍的脆响,在词典上细致的勾划,用铅笔涂抹出每一缕情绪和思考。

原来,所谓的“大师”、“学者”和“专家”,不过也是个提到书籍时,眼里就有熠熠光芒的“普通人”。而在读书和创作之外,他们和你我一样,都在格外用力地生活,格外热忱地爱着这个世界。

但是还有书籍 第一季

2020


02

为什么,还要有书籍


作家孔亚雷曾在某本书的导读中写道:“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有小说。阅读这些虚构的绝望,多少能让我们抵消一些真正的绝望——在这个意义上,对于人生的绝望与无奈,读小说,实在是一种简洁而美好的复仇。”

当然,书籍不总是饱藏消极和绝望。相反,在绝大部分时刻,它恰恰给予读者无限的治愈和力量。而构筑它们的人,也远比文字和想象本身更迷人。于是,无数影像人纷纷架起手中的镜头,既描摹书籍、文学与艺术的美好姿态,也尝试走进作家、编辑、诗人等文艺工作者丰饶而有趣的精神世界。

何时是读书天 いつか読書する日

2005

从大约十年前起,五位台湾导演将镜头指向余光中、郑愁予、林海音、白先勇等数位台湾著名文学家,拍摄了一系列名为《他们在岛屿写作》的纪录片,解读名家作品的同时,亦探寻写作背后的心路历程与生活常态。

每一单元都有独立的标题,比如“逍遥游”“如雾起时”“两地”“姹紫嫣红开遍”等,拍摄手法不尽相同,或阴郁或明朗,既是遵循作家的风格与个性,也是凸显导演对人物与情绪的捕捉与感应。片中的作家们,都是“被时代的一阵狂风,吹到了小岛上”。

在他们的故事中,书籍、写作,一切都变得纯粹而透明。时光好像被稀释了,流动得缓慢,生命的脉络历历可见。他们变成了文学的孩子。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2011

好像关于书籍的影像作品都慢速且诗意。石井裕也的电影《编舟记》也是如此。而如果词语是海洋,辞典是扁舟,那么编辑就是其中的编舟人。人类凭借一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漂洋过海,渴望找寻到最能表达自己心绪的语言。

在这部电影中,不善于与人交往却对词语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度的马缔光也,与同僚们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修葺出这艘小船。漫长的时光里他们与书作伴,甘心于寂寞,在其中也逐渐触摸到生活与爱的真谛。而这可能才是文字和语言的意义所在。

编舟记 舟を編む

2013

《书店里的影像诗》《摇摇晃晃的人间》《书房里的中国》《只有一个人的报社》……其实从来不乏有关书籍与读书人的影像作品。为什么我们执着于将镜头对准他们?为什么书籍总在各种意义上带来治愈和力量?诚然,书中的文字向我们描绘另一幅世界的图景。

那些到达不了的远方,那些无法亲历的人生,那些难以企及的思想,它全部慷慨地给予你。

书店里的影像诗

2014

而在人生中的绝大多数时刻,你会逐渐接受有许多事物无法用文字来形容这一事实。某一瞬的美景,某一时的情绪,再如何想要用笔墨来铭刻,最终却只能平静而无力地让它度过。但总有一些时刻,你会在某一本书的某一篇章间,惊喜地读到这种久违的“感同身受”。

文字像是另一张嘴,帮你把那些零碎的、被压抑的思想理出秩序,再重新发出声响。它用一种更美好、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将人们最深切的思虑联结在一起。通过书籍这一媒介,我们无一例外地看见自己的影子,甚至被这些影子牵引着,去发掘和评价我们的人格与困惑。

书店 The Bookshop

2017

从而,我们体会到共鸣的兴奋。这也许是书籍所能带来的另一重治愈。而面对薄如蝉翼的纸张,尽管总是相视无言,却仿佛与那些未曾谋面的“故人”,隔着辽阔的空间和悠悠的岁月遥相凝望、娓娓交谈。因而内心波平似镜。

03

如果,没有书籍


人们都说,图书出版业昔日的辉煌一去不复返。或许,这个行业永远不会比曾经更好。尽管如此,出版人们,或者其他热心于此的人们仍在尝试各种发声的可能性。

除却拍摄纪录片等影像作品,他们也试着借助网络时代特有的平台和形式,去传播和分享有关于书籍、阅读和文学的一切,包括人们所津津乐道、想要一窥究竟的文艺工作者的日常生活。

书迷

2018

前不久,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其抖音官方平台发布了一系列“漫游编辑工位”的视频内容,用轻松的口吻与叙事,带读者和观众参观了出版社内各位编辑老师的工位,呈现出他们各自最自然和平实的状态,诉说着现时代“编辑部的故事”。

看似严肃的出版社和总是活跃的抖音,似乎让人很难将其联想到一起。而译文出版社发布的每一条内容,几乎都收获了上千的点赞、数百条留言。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2018

编辑老师们的工位,除了目之所及处均是各种书籍之外,其实也藏有自己的心思与设计。出版科的主任主要负责图书原材料采购和图书印制流程的管理,他的书架上放着几本小巧却厚实的艺术纸纸样。它们的纹理、色泽、纸浆含量各不相同,被用于精装书的书壳或是内页装帧;

责编老师的工位上放置着艺术家、译者和作家寄来的明信片,她说自己的理想状态就是桌上的那一纸标签——“风吹哪页读哪页”;营销部主任习惯性将每天的计划与安排齐齐整整地写在日程本上,她的书架上陈列着许多别家出版社的书籍,希望保持自我兴趣的广泛,从而挖掘出更多的话题……

偷书贼 The Book Thief

2013

于是,人们感到新鲜、有趣,带着一丝崇敬地向往这样的工作与生活,甚至渴望同等有尊严的疲惫。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将出版社再次带回所谓普罗大众的视野,让其以更亲切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

纪录片、短视频,又或者是其他各类社交平台上的书籍分享与安利,你可以将这些举措理解为出版人、爱书人的自救,是行业下沉的无奈之举,但其实它更像是一种审慎的思考与摸索。他们重新寻找、筛选书籍与文学所适配的表达形式与窗口,也再次审视曾经的某些内容所饱含的价值与意义。基于平等和分享的公共精神,持续自由地传递和获取思想和信息——这恰恰也是书籍存在的意义。

华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1966

在那些看似最安静的角落里,总有无数灵感与能量在不停涌动,它们带动着社会与人类徐徐向前。这个世界的齿轮从来不会停止转动。而只要我们对于理想和精神世界还有所诉求,那么书籍与思考就不会丧失其存在的理由。


🕙✉️🕙

 来聊 

 你最近正在看什么书?


撰文/牧羊少年

编辑、排版/Thea

NOWNESS



更多「写作与书籍」系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NOWNESS现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