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48期【怎样成长:微活动】孩子以罢学要挟家长,怎么办?

2014-07-18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

孩子以罢学要挟家长,怎么办?

——一次家庭危机的干预记录

文 项恩炜

一、遭遇问题:惊闻“鸵鸟”罢学。

2007628日,原高二年级完成分班、新高三年级各班正式组建并开始上课的第一天,下午,我在办公室见到“鸵鸟”的母亲正轻声和鸵鸟的新班主任说着什么(“鸵鸟”是我前两年所带班级的学生)。她见到我,礼貌地起身欠了欠身子,竟然流露出一丝拘谨与歉意。眼神对视的一瞬间,她的形象让我大吃一惊::眼睛红肿,形容憔悴,记忆中原本就比较苍白的脸庞更添了一层灰色。“难道,鸵鸟出了什么事情?”我心头一沉,牵挂满腹。

“鸵鸟”的新班主任,非常机敏,忙说请老班主任一起来分析状况,研究对策。于是,在“鸵鸟”母亲的哀怨声中,问题开始铺展开来:

“真的,他一直以为自己能够分到重点班的!”

“这次考砸他自己都没有心理准备......”

“考试那几天,他晚上都不睡觉的,我们晚上起来看见他还站在窗口,问他,他说睡不着。”

“他太想上重点班了......”

“他不想来普通班,怕一起进来的同学嘲笑他......”

我以为事情就是这样了,是一个关于“自尊”的问题。于是,脑海中飞快地闪现着“鸵鸟”以前奋笔疾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模样,我似乎又看到了他那滚圆滚圆、老大老大、似乎永远充满惊讶、就像永远第一次发现你一般的眼睛,然后许多假设和对策呼啦啦一起涌了出来。但是他母亲执着地介绍又让我发现,事情绝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现在他逼他爸爸搞关系,想办法......”

“他爸也不好,老早跟他说,考不好没关系,考不好通关系帮他进重点班。”

“这两天天天就等着他爸爸把事情摆平了回家告诉他......”

“昨天听说他爸搞不定,他在家里不吃东西不说话,你问问他他就乱扔东西......”

“今天正式上课了,他也不愿意来。”

这倒是出乎意料了,没想到“鸵鸟”在家里面对父母时是这样的状态,更没想到“罢课的现象背后,还牵扯到家庭内部的矛盾。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我们新接班班主任和“前”班主任呢,这个事情怎么办呢?

“刚才他爸来电话说,还是搞不定,今天都不知道怎么回家见小孩了......”

“老师,你说该怎么办呢?”

是呀,怎么办呢?

二、锁定问题:初定家访策略。

“鸵鸟”母亲离开了,带着努力掩饰的失望与未曾收起的希望离开了。我心里很难过,为鸵鸟的不如意,更为他处理这不如意的失态过分之举,甚至,还有对于这个家庭的一种叹息。怎么办呢?我又觉得自己很矛盾,一方面,用“教师不是万能的”来安慰自己;另一方面,在接受心理学培训时所感受到的大爱召唤,刚学到一点皮毛之时的技痒,又鼓动着我:至少,我不应该袖手旁观;或许,我能够支持到“鸵鸟”和他的家人啊。

整个下午就在这样的不安情绪中度过,快下班的时,手机响了。一接,竟然是“鸵鸟”母亲打来的。她说,与孩子父亲刚联系过,实在是没有办法把“鸵鸟”转到重点班了,但是又想孩子能接受这一切,不要这样闹下去了。他们觉得孩子比较听项老师的话,所以看是否可以请老师到家里家访一次,做做孩子工作。我一口答应了。

翻阅了以前的资料,确定他们家的位置和乘车路线。在车上,开始为接下来的家访准备策略。

出于习惯,一系列问题闪现了出来,逼迫我自问自答:

你去家访具体做点什么呢?——不清楚。

他们希望你去做什么呢?——劝孩子回去读书。

还有呢?——主要是孩子回去读书,还有就是家庭关系缓和下,孩子对父母能有更多理解。

孩子不回去读书阻力在哪里?——1、孩子觉得自己应进重点班却未进。2、孩子觉得父亲能帮他进重点班却未办成。

这个阻力你能帮助扫除?——不能帮到他进重点班,但是可以帮到他理解父母。

具体实现了什么目标才算成功呢?

1、孩子能倾诉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2、孩子和父母发生和解的言行,为实现和睦提供铺垫;

3、孩子答应到学校上学。

至此,大致清楚了此行的主要目的了。

我准备怎么做呢?——不知道,看到人再说吧,总归有办法的。

为什么这么自信?——不知道,但是我是他以前班主任,彼此信任度很高,何况,我最近参加心理学培训,颇有收获,状态正好。

具体学到哪一条最有感觉呢——“清醒人生”与“价值排序”吧!将来预演也有感觉。等会有机会就试一下吧。

就这样,在公交车上,我冷静地完成了问题的精确与策略的初步制定。

三、干预记录:

  到孩子家的时候,孩子和母亲在,父亲未归。交流过程发现孩子过分追究客观原因,很少追求主观原因。而且,客观原因中忽视了父母的因素。

  于是采用教练技术中“清醒人生”的方法,帮助孩子看清楚自己。

具体过程如下:

拿出两张纸头,平均分成八份。请孩子逐一写上对于自己在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结果孩子写了三张纸头,分别是“同学”、“老师”、“班级”,引导孩子加上修饰语。孩子在提示下,加上了修饰语“和善用功的同学”、“教学效率很高的老师”、“氛围很好的班级”。

  继续追问,在反面写上,你做点什么就可以实现这些?

  孩子有点发愣:我要做什么?

  后来还是写了:自己好好读书,和老师多交流,和同学友好相处。

  然后请孩子把纸片在茶几上排列。他从左到右分别是“氛围很好的班级”、“教学效率很高的老师”、“和善用功的同学”。

  然后我问孩子:如果再给一张纸,你会怎么放?

  孩子有点惊讶:为什么还要一张纸?

  我说:你想想看,你哪来的钱供你到学校上学?你上学前的早饭是谁做的?你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你现在呆的地方是谁给你的?

  孩子恍然大悟:父母。

  我说什么样的父母?你希望是具备哪些最重要条件的父母?

  孩子说:健康快乐。于是孩子写上了一行字:“健康快乐的父母”

  我问:那在反面写上,你怎么做父母就健康快乐了?

  孩子写:用功读书。

  于是,我请孩子不做声。同时转头问母亲:“听到孩子这么说,你心里怎么想?”

  孩子妈妈说:其实学习用功是会让我开心,但是我还希望我们家庭能够和睦。
  我问:比如说呢?

  孩子妈妈说:比如说,我们开饭的时候,你可以过来和我们一起吃。

  我示意妈妈停止。转头看孩子:“听到妈妈这么说,你怎么想?”

  孩子说:“还要家庭和睦,吃饭要一起吃。”

  然后写下这一句话。

  我问:那这张纸头你准备放在什么地方?

  孩子犹豫了半天,从放在最靠近自己的地方,再改到三张纸头的上面,再改为被三张纸头包围,最后改为排在三张纸头之首。(整个过程,充满了隐喻。)

  我问:确定了?

  孩子说:确定。

  我:好,如果这上面只能放三张纸头,你准备拿走哪一张?

  孩子拿走了“同学”。

  我:如果只能放两张纸头,你准备拿走哪一张?

  孩子拿走了“老师。”

  我:如果只能放一张纸头,你准备拿走哪一张?

  孩子犹豫了一下,拿走了“班级”。

  桌面上只留下了“家庭和睦,健康快乐的父母”

  而孩子正是因为班级分班的事情和父母闹呢。

  我问:为什么这样拿?

  孩子说:宁可同学不用功,也要老师效率高;宁可老师差一点,也要班级氛围好一点,宁可班级氛围不好,也要父母健康快乐一点。因为父母是本质。

  我说:“是,现在有感触么?”

  孩子说:有。

  正好父亲电话进来,说正要上楼了。

  我问;那等下爸爸回来,你准备和爸爸怎么说?

  孩子说:和爸爸商量一下?

  我问:商量什么?你想想哪个最重要?

  孩子说:家庭和睦,快乐健康最重要。

  我问:好,那你怎么说?

  孩子说:家庭和睦最重要,然后才是尽力帮忙学校的事情。

  我说:好,大声说一遍“爸爸......”

  孩子大声说了一遍:“爸爸,家庭和睦最重要,学校的事情尽力吧。”

  

这时,爸爸用钥匙开门进来了。

  我说:来,不是有话要和爸爸说么?

  孩子对着爸爸说:“爸爸,家庭和睦最重要,学校的事情尽力吧。”

父亲有点惊讶,跑到了孩子身边: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

  孩子对着爸爸说:“爸爸,家庭和睦最重要,学校的事情尽力吧。”

  父亲很激动,拥抱了孩子。

......

  后来又经过一些调节,孩子向父亲母亲和我讲了明天开始准备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并在我回去的时候开始准备书包了。

......第二天,我在学校的走廊上又见到了“鸵鸟”迈着夸张而特殊的步伐在各个办公室找老师提问的身影了。

四、反思总结:

1、问题需精确、策略可模糊:问题表现的形式可能很复杂,需要精确出哪些“现实的”,“核心的”,“适当的”的问题。“鸵鸟”罢学是问题的表象,在推究原因的过程中,牵扯出了“班级判断标准失当”“自我定位不准”“家庭互动模式欠妥”“同学尊重不足”等等问题,然而找出原因不是最终目的,找出原因最终还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在深入理解之后,将目标聚焦到最最现实的问题,在个案中,最要紧最现实的问题是,孩子尽快回到高三的新班级上课,家庭内部紧张的关系能够得到缓和。最最核心的问题是,“鸵鸟”对自己与所处世界关系的合理判断——其实当时在车上并未想到这一层,但在具体操作中,却暗合了这一条,也是万幸。而所谓“最适当”的问题,是指,在此时、此地、此人,最适当的需解决的那些问题。当时在他家的客厅,遇到他与家人闹矛盾的时候,如果将重心确定为讨论学习方法,或者讨论如何才能换到重点班,都不合适。不但无法缓减家庭内部的紧张气氛,还易加速孩子的烦躁感。所以在鸵鸟家中,最适当的咨询重心,应该是调节家庭关系。通过调节家庭关系,再达到返校上课的目标,这是现实而适当的。

而具体的策略,确实没有确定。只是有了一个模糊地梳理复习而已。因为,咨询时有一条标准时:相信当事人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这一原则,对于咨询师而言,也同样奏效。但前提是,咨询师必须得有几个选项以供备选。而这就需要咨询师平时的学习积累。在此基础上,策略倒是可以模糊的。只有策略模糊,有几个策略备份,才不至于无米可炊;只有策略模糊,策略不唯一,才能避免一旦烧饭却只能萝卜干饭的尴尬局面。

2、专业需学习,技术需重视:在此梳理整个过程,其实从心态的支撑到具体操作的成功,当时的专业学习功不可没。再看整个对话过程,其实运用了当时所学的好几个咨询技术“教练问话”、“清醒人生”、“价值排序”、“上推下切”“将来预演”等等。这是这样一个个具体技术的融合运用,才将对话引导到了一个理想的效果。有的技术并没有按照规范程序来操作,有点随兴发挥的感觉。从孩子当时的反馈,和孩子第二天上学的表现来看,当时的介入和干预是成功的。

3、遗憾与不足:可惜没有对孩子家长,特别是孩子父亲进行深入地干预,甚至连让他察觉自己需要调节的信息都没有发送成功。在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中,我感觉到父亲和孩子的关系非常密切,微调了孩子,如果能帮助孩子父亲也有所发现,这样效果会更好。父亲的形象非常强势,我的能量当时不足以直接影响到他。甚至,在后面的谈话,父亲的强势介入,几次破坏了气场。当时我很能理解为什么“鸵鸟”的母亲一直很谦恭,为什么“鸵鸟”对他父亲能够摆平一切如此依赖,为什么一旦事情不利、家庭关系会如此紧张。可惜,我当时只能内心感受到了而已。我知道,这个场没有完全打破,“鸵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目前,只是暂时的危机缓解而已。

4、其他感慨:

很多时候,我们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恰恰视而不见,譬如眼睛、胳膊、健康、亲人等等。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在对方有或显或隐的需要之时,帮助他/她找到自己的眼睛、胳膊、健康、亲人等……

而发现的过程,有时,除了一颗爱人的心,还需要相应的技术和能力做辅助......  

【此文收录于《班主任之友》20134月刊】

-------------------------------------------------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www.52xx.net 或 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