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文史哲,是为了“看见” | 施展

施展 千字文华 2021-03-11

❶ 每个孩子都具有伟大的哲学洞见,但是由于成人世界观的浸染,他们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固有蓝图”,并以这种刻板印象来看待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刻板印象,但如果你始终不敢正视它、打破它,那你必然会陷入偏见,无法理解眼前的世界。

 人要继续长大,就必须不断重画自己头脑中的文化蓝图,挣脱刻板印象的桎梏,不断挑战固有的知识和价值观。

【拼团秒杀·助力新年伴手礼】千字君经营的先知书店,为朋友们精选了最具收藏价值的新年礼盒:“文艺复兴三杰”史上最全最精美作品集,欧洲顶级艺术出版社历经11年打造,人类审美巅峰,你的私人艺术馆。点击本段文字,购书赞赏千字君,立即享受优惠。

不是看到,而是看见。——《阿凡达》



学习文史哲,是为了“看见”

_

策划:先知书店

文:施展丨 编辑:千字君加西亚 

 

有很多人在问,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等这些学科,到底有什么用?或者说有什么实践性的意义?

 

这话题很有意思,咱们就不从“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的角度出发了,咱们就从到底有什么用的角度出发,来解释这个问题。

 

到最后,你就能看到,原来“诗和远方”不仅仅是让人有更丰富的内心,它居然也有那么大的用。 

 


看到和看见

 

我先来讲一个故事,这是个真事。有一本书叫做《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这书非常有意思,作者是一位脑神经外科医生,讲了他所遇到过的很多病例,其中有一个给我印象特别深。

 

这个病例是一位一岁左右就失明的盲人,这几乎相当于先天失明了,这位盲人遇到这个医生的时候,已经五十来岁了,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早就适应了依靠触觉和听觉的生活方式。

 

结果,医生给他检查了一下,发现他的眼睛事实上各方面都挺好,就是有一个小问题导致失明,用一个简单的小手术就能够让他再看见。之后的手术很成功,这位盲人果然复明了,但是后续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能“看到”,但却无法“看见”。

 

我们所“看见”的,都是大脑处理和筛选的结果

 

这话听起来很奇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外部世界的各种色彩都能进到他的眼睛里了,但是他却无法辨认出任何东西。

 

咱们正常人看世界,实际上看的是进入到眼中的各种光线、色彩,然后我们的大脑懂得如何去把这些混杂、交织在一起的光线和色彩整理出秩序,区分出前景和背景,于是我们就能辩认出来外部世界的各种东西,这就算我们能够“看见”了。

 

但是对这位复明的人来说,进到他眼睛里的,只是混杂在一块的各种杂乱无章的色彩而已,从中无法感到任何秩序、任何意义,他的大脑不知道该如何整理这些涌入眼中的色彩,于是,他就能“看到”,却无法“看见”。

 

约翰·洛克在《论人类的认识》认为,人性本是一张白纸,人类的认识全都来自后天的环境。该主张深刻影响了休谟和康德,被公认为现代哲学的开山之作。——《世界哲学史》

 

曾经有人把他领到一个车床前面,告诉他这是一个车床,都是干嘛用的。说了半天,他瞪大了眼睛,还是啥也看不见。直到他闭着眼睛,上前把整个车床摸了一遍,再退后回来,说,“嗯,这回我能看见车床了。”

 

 因为他摸了一遍之后,脑子里就已经把各种触觉整合出一个完整的形状了,也就是,有了个蓝图了,然后再用这个蓝图来对应着整合进入到眼睛里的各种色彩。

 

由于重农抑商的文化基因,传统的知识精英很难理解亚当·斯密主张的商业文明,而是凭着幼稚的激情解释政治和经济

 

虽然很可能不大顺畅,但好歹也算有整合的办法了,这之后他才能够理解这些视觉刺激,才能“看见”。

 

什么是预置蓝图? 

 

好,听完这个故事,你一定已经意识到了,原来,世界并不是直接向我们呈现出来的,我们以为自己是直接在看世界。实际上,我们永远是在通过大脑中一些预置的蓝图在看世界。

 

进入到大脑当中的,甭管是视觉信号,还是触觉或者听觉信号,都只不过是咱们经常比喻的那种砖头而已。如果没有那些预置的蓝图,它们根本就无法呈现出任何意义,我们根本就无法理解它们。而这些预置的蓝图,你如果不反思一下,甚至根本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这种预置蓝图,被社会(大众)心理学称为图式(schema)

 

那么,这些预置的蓝图,又是从哪来的呢?

 

预置蓝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比如大脑里整合视觉信号或者触觉信号的能力,只要是正常人类,在这个方面都有同样的预置蓝图。

 

动物也同样有这种预置蓝图,比如大马哈鱼总是要洄游,它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洄游,但就是要这么做,这就是它的头脑里被预置的蓝图。

 

另一种是文化意义上的预置蓝图,比如咱们现在都以瘦为美,但是唐朝的时候就是以胖为美。今天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汤加,那里的人也是以胖为美,到那一看,遍地都是大胖子。那到底瘦美还是胖美呢?根本就没有客观的答案,那都是取决于你的文化。

 

标签化的思维有助于我们迅速“进入场景”,却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

 

如果你还是固执地认为,肯定是瘦比胖美,那只不过是因为你在坚持自己的文化才是唯一正确的文化而已。


 打破你的预置蓝图


但是,如果你坚持自己的文化才是唯一正确的文化,会有什么问题呢?你一定会陷入到某种偏见当中,无法自拔。

 

这会让你对于世界的理解遭遇到各种遮蔽,没法去理解更广大的世界。你见识得再多,也什么用都没有,就像那个复明的盲人一样,所有进入你大脑的东西,都只不过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混乱,你能看到,但什么也看不见。

 

你所属的文化,就是随着你的成长,通过教育、通过与身边人的互动,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而逐渐被预置在你头脑中的一种蓝图。

 

文艺复兴代表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峰,以至于人们对三位大师的颠覆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图为达达主义的代表杜尚的作品《带胡子的蒙娜丽莎》——《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附录

 

人要成长,肯定要先接受这样一种预置的文化蓝图,才能开始获得对于世界的理解。但是,随着你继续长大,这个预置蓝图却会开始构成你进一步理解世界的障碍,因为它会让你无法理解其他的东西

 

人要继续长大,而继续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你有能力不断地调整、重画自己头脑中的文化蓝图,从而让自己对于世界能够获得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那么,到哪里去学习重画蓝图的技术呢?

 

《打破你的模具》(费城)

 

那就得先问问这些蓝图是哪里来的。答案很简单,各种不同的蓝图,以及画蓝图的技术,正是存在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等这些学科,以及各种经典著作当中。   

 

*注:本文转自得到。标题、导语、图片系千字君所加,转载请注明编者、出处(千字文华)并附公号二维码。获取更多好文、好书资讯、名家讲座及深度合作,请添加千字君微信18910623425推荐您关注先知书店的其他微信公众号:酷哥说、先知书店(备用号)。




  • 每个孩子的天性中都有哲学的基因

  • 但这种天性却被“标准答案”扼杀

  • 诚挚推荐:《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课》

  • 亲子共读书:颠覆父母的认知,把想象力和求知欲还给孩子


· 我为什么要你学习文史哲?丨龙应台

· 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教育?| 鲍鹏山

· 受益终生的七条投资哲学

· 我为什么要你学习文史哲?丨龙应台

· 哲学家普遍长寿,有什么秘诀?

· 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年人害怕光明 |14位哲学家语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