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英时:儒家的刚毅进取精神

2015-11-04 北大耕读社
胡适在《说儒》一文中曾表示过一种意见,他认为孔子的最大贡献是把殷遗民的那种“柔顺取容”的“儒道”改造为“弘毅进取”的“新儒行”。胡氏的历史推论似不可信,此处不必旁涉。但他用“弘毅进取”来刻画孔子以下儒家理想“君子”的精神却是有根据的。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又说:“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孔子的“仁”是刚性的,但只有在“仁者”或“君子”净化了一己的种种的不正当的私欲之后才能挺立起来。具备了这种“刚毅”的精神,“君子”便能在“仁”的实践方面永不止息地勇猛精进。所以孔子又特别推重“进取”的精神。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当然是君子最理想的境界,但是并不能期望人人都能达到。退而求其次,则是“狂”与“狷”,前者是积极地“进取”,后者则是消极地“有所不为”。而在孔子的心目中,“进取”又是比“有所不为”更高的一种价值。关于这一点,孟子曾有明确的诠释。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孟子·尽心》下)所以在“进”与“止”之间,孔子毫不迟疑地选择“进”,而不取“止”。“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他慨叹颜回早死,也说:“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
这种刚毅进取的精神已充分地体现在孔子一生的道德实践之中。“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这是孔子最确切的自道,正可以和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的自述合参。当时一般人虽未必了解孔子一生努力不懈的意义,但终不能对他这一精神完全视而不见:“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旁观者的话,但比出自孔子之口还更有力量。借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的弟子和后世儒者都谨守此一精神而各有不同的发挥。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朱子《集注》曰:“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与民由之,推其所得于人也;独行其道,守其所得于己也。”这是确解。而“富贵”以下三句也恰可为孔子“无欲则刚”的说法作注脚。荀子也说:“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天论》)这也是儒家“刚毅进取”的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易经》“乾”卦的“象”辞曾有下面这句形容“君子”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后世儒家以“人道”上配“天道”后的说法,这就为“君子”的“刚毅进取”增添了一重“天道”的保证,但在精神上仍是孔子“吾见其进,未见其止”的继续。 (本文选自余英时先生《论士衡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