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三文团队背靠背发表2篇Nature论文探索泛基因组在育种的作用

植物君 iNature 2023-01-10


iNature


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 L. )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非谷类粮食作物,绝大多数商业种植的品种是高度杂合的四倍体。基于真种子的二倍体杂交育种的进展有可能彻底改变未来的马铃薯育种和生产。迄今为止,关于野生和栽培地方马铃薯基因组进化和多样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这限制了其多样性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

2022年6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Genome evolution and diversity of wild and cultivated potato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 24 个野生种质和 20 个栽培种质中组装了 44 个高质量的二倍体马铃薯基因组,这些种质代表茄属部分 Petota(带块茎的进化枝),以及来自邻近部分 Etuberosum 的 2 个基因组。系统发育关系的广泛不一致表明马铃薯进化的复杂性。

该研究发现,与密切相关的种子繁殖茄科作物相比,马铃薯基因组大大扩展了其抗病基因库,这表明基于块茎的繁殖策略对马铃薯基因组进化的影响。该研究发现了一种转录因子,它决定了块茎的身份并与移动块茎诱导信号 SP6A 相互作用。该研究还确定了 561,433 个高置信度结构变体,这为改进自交系和排除潜在的连锁阻力提供了见解。总之,这项研究将加速杂交马铃薯的育种,并丰富我们对马铃薯作为全球主食作物的进化和生物学的理解。最后,2022年6月8日,Juanita Gutiérrez-Valencia等人在Nature 发表题为“Potato genomes pave the way to crop improvement”的述评文章,系统盘点了该研究进展。

另外,2022年6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Graph pangenome captures missing heritability and empowers tomato breed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个番茄图泛基因组,它通过精确编目来自 838 个基因组的超过 1900 万个变体,包括 32 个新的参考水平基因组组装。该图泛基因组用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分析和 20,323 个基因表达和代谢物性状的遗传力估计。与使用单一线性参考基因组时的 0.33 相比,平均估计的性状遗传力为 0.41。这 24% 的估计遗传力增加主要是由于通过包含使用图泛基因组确定的额外因果结构变异来解决不完全连锁不平衡。此外,通过解决等位基因和基因座异质性,结构变异提高了识别潜在农艺重要性状的遗传因素的能力,例如,识别可能有助于可溶性固体含量的两个新基因。新发现的结构变异将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组选择促进番茄的遗传改良。总之,该研究促进了对复杂性状遗传力的理解,并展示了图泛基因组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属于茄科茄属的Petota部分,其中包含许多经济上重要的物种。Petota 部分由 100 多种块茎物种组成,是非块茎 Etuberosum 部分和包括番茄物种的 Lycopersicon 部分的姐妹。马铃薯的商业生产以使用种子块茎繁殖的同源四倍体品种为主。将马铃薯从无性繁殖的四倍体重新改造为真正的种子繁殖的二倍体,有可能显著加速遗传改良,并使对分子育种和基因组学方法的使用高度抗拒的作物的基因组设计成为可能。
二倍体马铃薯约占野生和地方马铃薯品种的 70%,它们之间的巨大多样性尚未在以前的育种计划中得到充分表征或利用。此外,克隆繁殖策略的进化对马铃薯基因组的影响以及块茎化的进化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探索。
茄属的地理分布和系统发育(图源自Nature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了几个马铃薯基因组序列,这些序列已成为遗传学和育种的重要资源。然而,这些基因组捕获的 Petota 部分生物多样性的一小部分不足以全面了解马铃薯基因组和块茎进化。
该研究从 24 个野生种质和 20 个栽培种质中组装了 44 个高质量的二倍体马铃薯基因组,这些种质代表茄属部分 Petota(带块茎的进化枝),以及来自邻近部分 Etuberosum 的 2 个基因组。系统发育关系的广泛不一致表明马铃薯进化的复杂性。
该研究发现,与密切相关的种子繁殖茄科作物相比,马铃薯基因组大大扩展了其抗病基因库,这表明基于块茎的繁殖策略对马铃薯基因组进化的影响。该研究发现了一种转录因子,它决定了块茎的身份并与移动块茎诱导信号 SP6A 相互作用。
该研究还确定了 561,433 个高置信度结构变体,这为改进自交系和排除潜在的连锁阻力提供了见解。总之,这项研究将加速杂交马铃薯的育种,并丰富我们对马铃薯作为全球主食作物的进化和生物学的理解。


参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822-x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808-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419-2

END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iNature5),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8217322697 或邮箱:921253546@qq.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