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海的风吹到了边疆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报
2024-09-13


在距离深圳五千多公里以外的新疆喀什疏附县,张裕萍和同事挨家挨户地扣响当地居民的大门;在喀什大学的校园里,课间传来邢立军和学生们动人的歌声;而在几乎同样遥远的西藏林芝察隅县古拉乡小学里,林心妍用手机记录下孩子们跳“本草纲目”健身操的天真笑容……伴着援藏援疆的春风,祖国西部的雪山高原、沙漠盆地,都留下了深大师生的足迹。



在离天最近的地方

“哇!”落地西藏后,与2020级音乐表演专业的林心妍一同支教的伙伴们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机场出口对面就是山,虽然没有下雪,但还是很壮观。”


2022年3月,深大第九批援藏学生分别前往察隅县内四所不同的乡中心小学开展为期4个月的支教活动。车辆翻过重重高山驶向察隅,2021级学科体育专业研究生郑博彦没料想到初次上山就花费了8个小时,“那条上山的路非常崎岖、容易打滑,汽车只能用20迈的速度慢慢开上去。”


第九批援藏团队合影(第一排从左至右:察隅县卫健委副主任黄伟、林心妍、郑博彦、何淑莹、察隅县教育局副局长杨帆,第二排:黄森泳)


漫长的上山路途中,郑博彦经历了雪崩、车辆损坏、高原反应等诸多生死考验。“现在自己看待事情平静了很多,感觉整个人褪去了一身稚气。”这段经历改变了她之后面对困难的态度。


险峻的山路仅仅是支教生活挑战的开始。“断水断电是常有的事。”回忆起察隅的支教生活,林心妍分享说,“经常没有水,发电要靠燃油发电机,每天只能发电几个小时。”因古拉地处偏僻,食物也相对匮乏,“吃的大多是午餐肉罐头之类的,青菜是去乡民家里拿的,剩余的就是一些(香菇、木耳之类的)干货。”


林心妍上山找信号的路


“他们真的很调皮!”林心妍不禁感叹道。2019级音乐师范专业的黄森泳对此也深有体会。作为“新手”老师,孩子们常常不配合。当地的老师来旁听的时候他们很安静、听话;可当黄森泳独自讲课时,他们便开始吵闹起来。但当孩子们和黄森泳撒娇时,怒气便烟消云散了。“气归气,但还是会忍不住摸摸他们的头。”黄森泳笑道。


黄森泳和孩子们的合照


孩子们平时将他当作家人,经常和他讲家里的兄弟姐妹,分享生活中发生的小事。分别时,孩子们在信里写下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充满了对西藏以外世界的好奇。“他们每个问题都写的很具体、真诚,譬如想知道某一个美食的味道,某一个地方的景色如何……”


学生写给黄森泳的信


孩子们的真诚与纯粹同样感动了郑博彦。第一堂课上,郑博彦对孩子们说,“无论做什么,我希望大家做到真诚,相互尊重。”她不曾想这句话会被孩子们记到心里。一次考试后,一位男生成绩不佳,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郑博彦在严厉地制止后,听到一位男孩说,“老师说过要相互尊重!”


郑博彦和孩子们的合照


支教最后一天,学生们给她写信,其中一篇就写着,“老师我一定记住您的话,做人要真诚,要相互尊重。”郑博彦感慨:“感觉这些道理好像不是我教给他们的,而是孩子们和我之间相互影响。”


支教过程中,林心妍还担任了三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级的孩子年龄偏小,有点调皮,但后来我发现他们很聪明,很想走出去,这种想法让我看到了希望。”她希望通过教育把知识与希望传递下去。“我觉得如果他们这一代能学到更多知识,境况才会不断地变好。”



在离海最远的地方

在距离深圳5000多公里、察隅4000多公里以外的喀什,也有深大人为边疆建设出一份力。“不能进军营,也可以像军人一样为西部做贡献。”援疆前辈的话语深深鼓舞了张裕萍。2021年,2017级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张裕萍选择报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工作可以以后再找,毕业援疆就只有这一年了!”同年8月,她前往新疆喀什疏附县委宣传部开展志愿者工作。


张裕萍主要负责媒体接待、下乡走访、策划文化活动等工作,工作的开展少不了与他人沟通交流。“这里大部分上了年纪的群众都不太会讲普通话,单位里维吾尔族的干部也偏多,沟通常常不顺利。”谈起工作中的困难,她笑道,“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所以我只能多去与他们沟通。”


单位里既会说维吾尔族语言又会说普通话的干部是她学习的榜样,“他们能更好与群众沟通,知道群众想要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她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在喀什服务的一年期间,她愈发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


工作之余,张裕萍给自己的生活找了点乐趣。县政府后面的大操场是幼儿足球俱乐部的训练场地,因为对运动的爱好,张裕萍向俱乐部申请做孩子们的助教。“这里的小朋友足球踢得特别好!”绿茵场上,张裕萍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很喜欢小朋友的她,准备结束援疆后做一名人民教师。


张裕萍和孩子们的合照(第二排左三为张裕萍)


张裕萍在和孩子们踢足球


202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邢立军老师前往喀什大学支教。“一年里和同事、学生们相处得很愉快,还能实实在在地为当地做贡献!”于是在2021年,援疆支教期满的邢立军选择向学校申请延期,继续开展在喀什的支教工作。


教学过程并非尽如人意,第一堂课上,不少学生向他反映“看不懂教材”。课程的推进比预想更吃力,邢立军只能尝试用更通俗易懂的话语让学生能够理解课程内容。


“在平时的课后答疑过程中,我会多去了解他们。”秉持着“耐心和用心”的教学理念的邢立军在向学生不断提问的过程中,逐渐找到学生们在理解教材内容上存在的问题,于是他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方式授课。


而每当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时,善于发现美的邢立军会鼓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用歌舞表达自己。“我记得有一个新疆的男生唱了一首陕西民歌《绣金匾》,表演的时候还结合了新疆的民族乐器。”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课上师生间的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知道我是支教老师,有的时候我没课走在路上,他们都会和我主动打招呼并表达感谢。”


邢立军现在经常看到一些小朋友做游戏时也会使用普通话。“还有一次看到一对本地学生情侣吵架竟然也会用普通话。”邢立军打趣道。


普通话水平以及普及度的提高让邢立军看到国家援疆建设事业“确实开花结果了”。在他的一篇名为《胡杨精神激励我前行》的心得体会中,邢立军写道,“三年的援疆时光将是我一生中最为难忘的经历。它是一道亮丽的焰火,刺破了阴霾,使灰暗变得多彩;它如同一场难忘的心灵之旅,使我的人生变得更加纯净,面对世界更加坦然;它也是坚韧与顽强的胡杨精神的驱策,激励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文字 | 苏可欣 王颖 彭家烨 黄熙雯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排版 | 翁晗洺

监制 | 崔震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