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120万人口增量的反面:中国近1/3城市的人口在流失!

产业研究组 TOP创新区研究院 2023-07-02

文章来源 | 高见学社、TOP创新区研究院、城市化杂志、太湖国土、区域与城市经济、




我们今天看城市,增长依旧是主流,至少是声音上的主流。


七普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城市化率约为64%,世界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超过80%,并趋于稳定。从60%追赶到80%,空间虽然不断在缩小,但也是持续发展的战略窗口期,人口依然向地区的中心城市汇集:


北上广深依然还在小规模增大,成都杭州每年人才净流入达到约25万左右,且看下面来自城市进化论整理的各城市人口净流入数据:


点击看大图↑


在图中,最亮眼的要属武汉。武汉一年新增120万人口让人惊叹:

随着武汉疫情平稳,经济恢复,多所高校聚集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年轻人,而加上不断有企业第二总部落地武汉,电商、中欧班列等新型贸易模式也带动了制造业从沿海到内地的转移,产业链的繁盛与强韧让人才来得了也留得下,从而带动去年的人口增长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增长的背面



但事实是,不是每个城市,都是北上广深或武汉成都。


在中国当下,共有180多个城市,正在悄悄地开始出现“收缩态势”。

这是一个接近三分之一的中国城市占比!

中国城市发展产生了城市“人口流失”与城市“空间扩张”并存的现象。


2013年的一个晚上,在英国访问的学者龙瀛“发现了中国的一个秘密”。

当他跟合作伙伴很机械地用电脑进行了5万次Ctrl+C、Ctrl+V,把我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标注在地图上后,龙瀛意识到——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说有一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在2000年至2010年处于流失状态。




另外一个研究来自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吴康。

吴教授利用2007年至2016年十年的数据,从660个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样本城市中,识别出了80个(地级市24个,县级市56个)“收缩型城市”,占比12.1%。


吴康曾绘制过一幅地图,一个黑点代表一个“收缩城市”,东北地区的黑点有的已经连成了线状。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东北地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样相对发达的地区,竟然也有黑点成片出现。

 图为吴康利用2007年至2016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发现的收缩城市地图


按照城市生命周期,“这些城市很可能继续‘收缩’下去,不是因为灾难导致的骤然大幅收缩,我们的收缩城市一般都少于10%的人口流失。”吴康说。


吴康把这些收缩城市分成五类:

一是结构性危机收缩类型。比如,原来伊春这样的城市有很多人靠林业来发展就业,现在没有了;

二是像义乌这样,原来有很多的工厂企业,现在因为上一轮国际经济危机和产业升级影响,不需要这么多人了;

三是大城市周边城市的收缩,比如北京周边的三河、高碑店,成都周边的都江堰等;

四是众多欠发达的县级市;

五是一些边境城市等。


当然,收缩是城市分化的一种必然,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充分性一直长期存在。尤其在中国,最好的医院、大学、学区、公共资源都配置在一线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大部分内陆省会是单核虹吸城市,这导致了中国值得长期投资、深耕的城市并不太多。而前天伴随产业转移、人口外流,经济薄弱、资源枯竭、政策不再的城市,未来很难有起色。


今天中国1/3的城市衰落,掀开了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另一面。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一座座工业城市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如今在“去工业化、大量人口流失、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等因素导致这些城市急剧收缩,而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变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大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整体上在向东南部压缩。落到房地产上,也是城市分化显著,楼市对城市的GDP、经济、就业、税收的拉动的“支柱产业”,也在加剧不同城市的分化,不同的城市表现出不同的进化趋势。

是时候好好研究中国城市收缩了。




城市收缩的2个现象

“铁锈带”与“白人群飞”



国际上城市收缩现象的研究始于德国。


1988年德国学者Häußermann和Siebel首先提出“城市收缩”一词,用来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人口大量流失现象。


最著名的收缩城市群在美国的铁锈地带(Rust Belt)。


锈带为红色标记,绿色标记出为增长区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中西部因为水运便利、矿产丰富,成为重工业中心,钢铁、玻璃、化工、伐木、采矿、铁路等行业发达。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等工业城市也一度空前繁荣。但自从美国步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之后,这些地区的重工业纷纷衰败。很多工厂被废弃,厂房机器渐渐布满了铁锈,因此被称为铁锈地带,简称城市“锈带”。


如今“铁锈地带”已经泛指工业衰退地区,普遍是在收缩。要论其中原因是多层次的:


首先,是经济结构的调整。


老工业基地集中反映了聚集经济的缺点,比如土地和劳动力的高成本和新增业务空间的缺乏。同时,技术创新也使得企业越来越自由,交通和资源对区位的影响力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搬出了老工业基地。这些大规模的经济结构改变,造成了欧洲地区的“去工业化”,美国的“锈带”也属于这一情况。


其二是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


如欧洲国家和日本因为全国性的人口老龄化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少都市年轻人在就业的吸引下移入工作机会更多、生活水平更高的大城市,使得不少中小城镇面临“收缩局面”。


2020年,日本是世界上最“老”的经济体↑


其三是城市空间结构改变。


美国“白人群飞现象(white flight,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结束种族隔离制度后,黑白混校。由于黑人学生的学术表现差、犯罪率高,或者有种种许多白人家长所认为的劣等品质,白人如同候鸟群飞一样,纷纷离开大都市中的学校,搬到黑人住不起的郊区)”和“汽车文化 (car culture) ”。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心城区的衰退和城市的无序蔓延,使得城市的居住环境大打折扣,人们也随之迁移,造成美国大城市“郊区化”现象。


其四是矿山等资源枯竭型城市。此外,还有政治因素等,比如德国的城市收缩现象集中在原民主德国的辖区内。


对比当下中国,我国东北地区因经济衰退与人口流失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有学者将其称为中国版的“锈带地区”。目前,资源萎缩、环境污染、保守主义等问题正困扰着东北的发展。此外,东北亚地区复杂与不稳定的地缘政治概念也在跨国合作、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限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




发达国家应对“城市收缩”的

2大举措


冷静的看,城市收缩也是正常现象,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应对“城市收缩”核心有 2大举措。


举措1:城市精明收缩策略(shrinking smart)



“精明收缩”指在收缩城市“复兴”前,精简城市现有规模以匹配目前或预计的城市人口。美国学者Frank Popper强调精明收缩是为“收缩”而规划——

更少的人口、更少的建筑、更少的土地利用。


事实上,精明收缩策略的提出更多的是基于欧美治理城市人口流失、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具体实践,如扬斯敦、克利夫兰和水牛城等。


精明收缩策略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将“废弃地块”以绿色空间储备起来等待城市后续开发,以美化城市景观进而激发士绅化。

二是精简规模,鼓励居民集中居住,停运冗余的城市基础设施,以适宜的密度建设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三是项目投资,政府将人口密集区划定为优先干扰区,筹建体育、文化中心等锚定项目以催化新兴产业投资。

四是建立土地银行与公众参与,土地银行对废弃土地进行收购,并进行前期整理;公众参与历史资产保留、住房密度、商业选址以及混合社区开发等问题解决。


比如底特律在经济危机后采取了精明收缩策略:


当时,底特律经济衰败,工作机会急剧下降,人口外流,荒废的建筑物的数量节节高升。2014年,这里只有60万人口(只有顶峰时期的1/3),40,000个建筑项目被“遗弃”。这座城市“太大了”。城市规划者认为,解决方案是:将城市规模缩小到城市能够提供市政服务的规模。


底特律不断拆除建筑,清理土地,有市场价值的重新出售,没有太大市场价值的则改造成绿地;主要原则是,建立更多可供行走的道路,方便到达商店、超市,建设更多的绿地和公园,提高学校的质量,让居民更加愿意居住在这里。


一方面,拆迁稳定了住房的价格;另一方面,低廉的土地也吸引了不少投资人,财政收入慢慢得到平衡。


于是,底特律市中心的整体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多个办公楼都被重新租出。

底特律会变小,但不再是衰退的代名词。更多的人对底特律的未来充满信心。




举措2:弹性城市策略(a resilient city)


Alberti将弹性城市定义为在城市一系列结构和功能变化重组前,能够化解和利用变化的能力与程度。Polese认为弹性城市具有四个特征:拥有受过良好教育与技能培训的人口+市场与腹地广阔+经济多样性+环境宜居。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发展多样性经济,引进大量中小型企业,以增强城市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二是创新驱动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系统(an intelligent city),完善大型公共空间以吸引创意阶层。

三是增强城市生态功能,建设宜居城市,处理衰退工业“遗留”问题,注重城市社会与物质空间协调。

四是发展网络协商功能,建立工程城市系统,开展不同空间尺度城市脆弱性评价,构建私人与政府间协商渠道,为城市投资项目选址提供规划参考。



接受它

理性的看待它

并且有尊严地迎接他



2000年至2012年的数据显示,全球有20%的城市属于收缩城市(从下图可以看出哪些国家收缩比较多,收缩城市越多,在分布图上看这个国家越大)。


收缩城市数量最多的是美国,第二是德国,然后是法国、英国,中国排第五。

日本、韩国的情况也很悲观,除非政府说服人们生更多的孩子,否则,大的城市越来越大,小城市必然凋零。



对某些城市来说,衰退可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它,理性的看待它,并且有尊严地迎接他。


反倒是,今天一些城市决策者还是设计者,都在一味地追求增长,觉得‘收缩’是个城市量的收缩,也不代表质也收缩,相反,收缩城市的规划应该更关注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空间品质。


从国家层面看,要加强“收缩城市”规律性的研判,及时识别出快速发展城镇与规模收缩城镇,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适当加以引导,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形式,可借鉴精明增长理论原则,倡导规模合理的城市组团、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混合发展的功能布局、公交优先的发展模式和网络分布的绿色空间体系。


如果你的城市在缩小,你会怎么做?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TOP读者群成立啦

欢迎扫码加入



更多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对全球创新区案例、创新区产品大数据整理、以及产业创新及工作方式创新的研究,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9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

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斯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欢迎联系我们:咨询项目 - 王先生:17792253557人才招聘 - 柯女士:1381793388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