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I带来文化生产的革命性时代

黄力之 伏羲云
2024-09-15
微信改版后,怎么快速找到我们

1.点击标题下面的蓝字【伏羲云】

2.点击页面右上角“…”

3.点击“设为星标”




科技革命



随着数据库自身的几何级数增长,人工智能自己也在生产更多的数据,传统的生产关系问题一定会逐渐弱化,单凭过去时代的思路去思考人类的未来,这不是好的选择。我们应该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热情拥抱将人类导向美好未来的科技革命这一新质生产力,在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生产关系中创造更符合美好自由人性的文化。

人类的任何时代都有新质生产力的存在,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就是先进生产力,以其“新”显示时态性,以其“质”显示超越性。在当下,新质生产力首先指向以AI(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请注意,人类文明史上所有的生产力标识物都不过是人类的身体能力的延展和扩大,比如,从十八世纪的蒸汽机到二十世纪的电气化,都是人或者人所役使的动物的身躯、肢体能力的无比壮大,所以出现了“马力”这个词;电子信息化则显示了人的感觉器官能力的神奇扩展——听觉、视觉的丰富性。而AI的意义更具革命性:人的大脑功能被机器取代并可能性地超越——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只有人类才能进行的复杂性精神生产如艺术,已经被AI深度侵入。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有四部全部用人工智能创作的长篇小说在销售,居然一书难求。可以判断的是,以AI为主要内涵的新质生产力对人类的文化生产形成了革命性的、前所未有的改变。由于人类早已告别了人人都必须唯一地从事简单物质生产的时代,文化日益成为人的内在生命构成,AI带来的文化变革意义自然是不可忽略的。











文化是AI发力的首要之地









AI对人类大脑工作领域的深度侵入,当然是以2022年ChatGPT和2024年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出现为标志的。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不同于网络搜索的是,网络搜索能够帮助快速找到相关文字信息,但还得靠人去进行后期组织;而ChatGPT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代码、论文等任务,它不是提供别人的材料,它是代替你写——当然,创意由你提供,而且每次表述还不一样。文生视频Sora则可以根据文字指令生成长达1分钟的高清视频,显示出了对广告业、电影预告片、视频行业的取代趋势。文生视频Sora的出现,至少局部地宣告,基于人类的形象思维可以不靠语言,也就不能全部转化为文字符号,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正在被AI攻破。它生成的视频尽管目前较短,但计算机无法模拟的那个极限已经被证明不复存在。GPT-4o已经能够感知人的情绪,分析用户脸部表情,并描述出用户正在经历的情绪。

当全世界的相关行业工作人员表示出对自己工作岗位的担忧时,我们不能不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新质生产力确实就在每个人的身边,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一定是紧追新质生产力的人。

断言AI会从根本上超越人类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为时过早。但是,以为AI不过只是被动地模拟人类大脑工作而已,不会有创造性突破,则又小瞧了AI的超级能力——这种能力会因量变而产生质变。不错,ChatGPT能够快速掌握组织出完整的语言,就在于它能够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然后快速对海量的文字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形成自己的系统性语言。OpenAI的文生视频Sora训练也是这样,通过摄像头,把所有的电影电视都看一遍,把YouTube和TikTok上的视频都看一遍,其对世界的理解甚至远远超过文字学习,于是模拟物理世界(其实就是重组物理世界)就完全可行了。AI的工作原理与人类大脑的思维相似,但是,它的理解、选择、组织的速度是人所不可想象的,其差距是一个天文数字。何况,未来的信息不再只是人类创造的信息,还会有AI自己所创造的信息,不同性质信息的叠加,将会引爆出新的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已经能够提示天文学家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新的研究目标。

其实,当我们在肯定人类大脑的创造性功能时,也不要忽视人脑的工作程序与人工智能的相通性。如写作这件事,钱锺书先生戏言,一个作者的工作就是把图书馆的书写进自己的书里,然后让自己的书进入图书馆,这就是指人的聪明不过是对已有的信息进行识别处理,组织成新的信息系统而已。诗圣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指人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对原有信息进行处理,这样,掌握原有信息越多,组装出来的东西越显得有创造性,再聪明的人也不能无中生有,在这一点上,AI与人是一致的,这是唯物主义原理。当我们说数据量的大小决定人工智能的一切时,其实人也是一样,与人工智能比起来,个体人对数据的把握,犹如一滴水与大海之关系。据说,2021年底,美国OPEN AI公司就开始面临数据供应荒,他们已经耗尽了互联网上所有质量稳定的英文文本源,哪个个体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AI对文化生产业态

生产关系的挑战











唯物史观之“物”首先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其对人类文明的改造与推进是不可阻挡的。在蒸汽机走向世界的时代,恩格斯就说,“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发生革命。”今天,倘若恩格斯在世,他一定会把蒸汽机这个词换成人工智能。

以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当然会影响文化生产业态与生产关系,第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类劳动时间的节省带来的问题。以美国《终结者2》重制版为例,据说,利用Sora提供的技术,50名人工智能艺术家,大约耗费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原来需要四年时间和三千人力的工作量才能拍摄完成的电影内容。这部作品并不使用原电影中的任何镜头、对话或音乐,确保了内容的原创性。

可以展望未来,一方面,人类的很多工作将不需要人来做,如驾驶、公文制作、柜台售货;另一方面,需要人做的工作,由于人工智能的介入,所耗时间大大减少,如此,人类的自由时间将越来越多,传统生产关系的敌对性(雇主希望雇佣者延长工作时间)会自然减退。人类的生产关系将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支配关系。用以色列学者赫拉利的话来说,当人工智能把艺术创作也席卷入内时,艺术作品便可以“不劳而获”了,人就彻底成了可怜的“无用阶级”。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马克思所向往的每个人随自己的兴趣,自由而全面发展自己个性的时代客观上也就到来了。当然,这里还要加上马斯克所预见的超级机器人对物质生产力的几何级增长。

关于作为人类特性的审美诉求是否会终结的问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古尔纳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对话。莫言认为,AI的出现不会让文学产生多么大的危机,自己和古尔纳也不会失业,因为“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是AI无法替代的”。其实还可以说,人工智能确实可以完成审美作品,但并不能取代人在心理上的审美创造快感之需要,也就是说,无论人工智能生产出多少审美作品,人类内心的审美创造快感需求,不但永远存在,而且永远要通过人的创造过程去满足。











群体力量协调关系

被强大的算法取代











其次是文化生产行为的个体化问题。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这既是唯物史观,又是文明史的事实。农耕时代本质上是个体化或者家庭内的协同,外部个体之间缺乏广泛联系;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也就形成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关系、集中式生产关系,工人阶级的力量就来自于此处。信息化时代又回到小型化生产关系时代,硅谷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小集体,这些小群体之间没有共同的关联。到了AI时代更是这样,因为每个人都能够运用一个程序生产出完整的文化产品,从文字作品到视频作品,原来的群体力量协调关系都被强大的算法取代,难以想象这些人之间的显性共同利益、诉求的存在。

但是,人工智能生产资料所有者与数据的重要来源即原有的文化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问题还是会以传统的方式重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不经编剧许可便采用大量剧本数据去创作新的剧本,这就对编剧构成知识产权侵犯。2023年,美国影视界发生了编剧工会的罢工事件,最终确定了以人工创作为主,人工智能技术为辅的工作流程。

与此同时,还发生美国演员工会也因为大数据无偿采用演员肖像权的罢工,甚至,在罢工期间,恰逢影片《奥本海默》首映式,演员们去参加了罢工,最后只剩下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以及几位制片与观众见面。最终,好莱坞方面同意为演员提供总额达10亿美元的三年工作基金,并确保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会采取监管措施来保护演员们的肖像权。

但是,可以想象,随着数据库自身的几何级数增长,人工智能自己也在生产更多的数据,传统的生产关系问题一定会逐渐弱化,单凭过去时代的思路去思考人类的未来,这不是好的选择。我们应该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热情拥抱将人类导向美好未来的科技革命这一新质生产力,在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生产关系中创造更符合美好自由人性的文化。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05期第3版。

来源:社会科学报社

作者: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END


星标【伏羲云】,不错过每一篇精彩。



体验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请下载伏羲云客户端👇

伏羲云 APP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伏羲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