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改革饭”怎么吃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9-08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今天是全国生态日。在中国,绿水青山早已远远超越其生态上的单纯意义,还蕴含着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丰富的内涵。对浙江许多乡村来说,护好绿水青山,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改革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4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拉开序幕的。向制度要活力、向生态要效益,改革在广袤的乡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前,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那么,乡村“改革饭”又有哪些新做法?怎样才能越吃越香呢?


8月1日,湖州长兴虹星桥镇港口村稻蔬轮作基地,农户抢抓农时收割早稻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乡村是人们“最原始的家”。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乡村历经多领域、多轮次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农业发展接二连三的蜕变……回溯新世纪以来浙江乡村改革之路,或能读懂当中的一些逻辑。


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工程”。这意味着浙江乡村进入整体性、系统性改革的重要阶段。在那之前,城市化轰轰烈烈,而乡村却有些“失落”,如排污、垃圾处置等规划“重城轻乡”,以致很多村庄环境陷入脏乱差的困境。


从哪里入手?怎么破题?《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深入各地农村调研,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到基层一线寻找最佳答案。他提出,“要破解农村的问题,首先要从农村环境问题入手”。通过实施“千万工程”,浙江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有了赏心悦目的“门面”,更夯实了发展的“底子”。


由此,浙江乡村改革自然而然走到抓发展的路上来,其解法也更多了,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等。这些举措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极大拓展了乡村发展空间,帮助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这些实践也证明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全可以跳出“两山”看“两山”,把生产、生活、生态一起抓,推动资源变资产,守好青山得金山。


当生态农业遇到天花板、乡村旅游陷入同质化的时候,浙江的部分乡村继续不断改革创新,呈现出一个鲜明特征——人才驱动。乡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很多年轻人陆续返回乡村,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和创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像安吉余村,提出了一个口号“青年,重新定义乡村”。两年前余村就启动“全球合伙人”计划,去年又推出“青年共创行动”,年轻人来到这里成为数字游民,新农场经济、会展经济等业态纷纷落驻乡村,安吉村咖的出单量更是惊人,其人气可见一斑。在余村实践里,青年也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生动注脚。


其实,透过以上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乡村改革同样适用的规律,那就是“发展出题目,改革作文章”。


安吉县天荒坪镇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区“青来集” 图源:“安吉发布”微信公众号




吃着“改革饭”的乡村,虽然各方面都持续向好,逐渐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但“二元壁垒”依旧没有完全消除。中国的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也主要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在通往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仍然在乡村。


而在新的历史方位里,乡村改革也还有一些“题目”要靠改革来解答。


有的是力度问题,比如怎样加快城乡发展从“二元”到“一体”的转型进程?这显然不是个新课题,全国各地都就此作出过探索,破除了许多有关人的进出、要素交换流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但在新的发展阶段和目标要求下,力度还要更大,举措还需更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单列一块,其重要目的就在于更好促进城乡的良性互动和共同繁荣发展。


有的是应对突出矛盾的问题,比如怎么兼顾乡村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如今不少乡村发展严重同质化,这和一些地方心急“求快”有关,在主题打造、项目招引、业态培育等方面未能深耕当地特色,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活力。笔者前段时间去安吉鲁家村调研发现,当地早在2013年就结合实际确定了以开发家庭农场为主要方向,还开通了观光小火车,这在当时看来有些令人费解,但是这样就与其他搞民宿、农家乐的乡村区分开来,找到了颇具个性的发展道路。


还有的是关乎长远的问题,比如对于乡村发展的“块头”和“气质”该如何取舍?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有些适合搞规模化的产业,能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把块头做得大大的;而有些或许只能走“静而美”“小而精”的发展道路,专注于做优做强第三产业。这就需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采用不同的改革方法,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乡村始终是改革版图中最重要的板块之一,乡村改革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一“发”。在笔者看来,吃好乡村“改革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优势放得更大,长板拉得更长。过去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山水水是乡村最宝贵的资产。“千万工程”何以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秘笈”之一就是绿色发展。事实证明,把生态这张“底牌”牢牢攥在手里,乡村改革才能一路通关。乡村改革还离不开文化的加持,根植于乡村的节庆文化、耕读文化、饮食文化等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场景中最生动的呈现,这也是乡村价值转化的优势所在。比如浙江松阳通过“拯救老屋行动”放大了文化资源、提升了乡村价值,流转老屋发展530余家品质民宿,营业收入超2亿元。


松阳杨家堂村修葺后的老屋 图源:“丽水日报”微信公众号


二是拎住衣领子,牵住牛鼻子。乡村改革要守好“地”,过去农民和土地是一个天然不可分割的整体,但随着城乡融合的推进,人地关系发生了变化,如何满足不同群体的土地需求,成为乡村改革的一道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部署。地尽其用、利尽其享,有助于最大程度激发积极性创造性。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怎么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能动摇。乡村改革还要用好“人”,特别是年轻人。近年来,随着一批农创客、文创客、科创客返乡回乡,农村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在笔者看来,只有让生态环境、创业环境这些“硬件”变得更好,人才“软件”才能不断升级。抓住人才也就抓住了乡村的未来。


三是让城与乡的双向奔赴更加热烈。有观点认为,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大趋势下,乡村迟早会消亡,乡村振兴还有什么意义。事实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实现绝对的城市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在70%左右。我国14亿多人口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农村人口,这就决定了不管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哪一步,城乡都将长期共生共存。城市化并不是要以牺牲乡村为代价,城乡之间也可以实现很好的融合。比如前段时间杭州的“麦田CBD”火爆出圈,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当城市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同一个画面出现,幸福感在此刻有了最具象的表现。”



有哲学家曾这样写道:“都市好比一个风筝,下有许多线分掣于各乡村;风筝可以放得很高,而线则是在乡村人手里牵着。”在笔者看来,乡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乡村可以成为现代文明的家园。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话必关风》一套。您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